巾帼展风采 英姿谱芳华
HAPPY WOMEN'S DAY
自2006年从红河绿春县大兴镇坡头村来到云南民族村,她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人。“我从小就喜欢跳舞,来云南民族村后发现跟真正的表演差距还是很大,一开始都是从简单的歌舞学起,一周后才能在村寨演出。”让白春芬印象深刻的是,由于表演时表情过于严肃,当时的领班还特意在台下做鬼脸逗她笑。
“您们好,这些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欢迎大家体验。”每天,只要有游客走进工作室,云南民族村哈尼族村寨少数民族乐传承人白春芬都会立马放下手中正在制作的乐器,起身为游客热情地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乐器,有时候还会现场教学,让他们亲自体验演奏的乐趣。
一个月后,白春芬舞台表演已经不怯场了,但还面临讲好普通话的难题。“我们在老家都是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来云南民族村之后即使把本民族的解说词背得很熟悉了,还是很担心游客突然问一些问题,因为自己不能用普通话很流利地回答这些问题。”为此,白春芬在强化歌舞基本功的同时,也反复练习普通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008年,一位来自红河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云南民族村弹奏三弦和四弦,白春芬和姐妹们第一次领略了少数民族乐器的奇妙,大家就自费买来练习。白春芳的坚持也引来云南民族村原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改良专家薛文安老师(已故)的关注,时不时对她进行指导。4年以后,在公司支持下,白春芳正式拜师学艺,在固定的演出完成之后,公司安排她就在师傅的工作室学习,专注学习制作少数民族乐器。
在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这一工作上,白春芬也得到了民族村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但也让她倍感压力。“领导们对我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她把师傅传授的手艺传承下去,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这些乐器丰富起来,并组建一个小乐队,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同时,还打算编制乐器演奏小册子,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乐器。”白春芬认为,要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乐器传承下去,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字来源:《昆明日报》记者缪亚平
整理编辑:佳一
摄影:巍宝山、乌子行、火亘子、大贾